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一、绿色债券

1.一级市场

整体分析:“2023年1-9月,国内市场已发行绿色债券868只,规模达10966.84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发行只数下降3.98%,发行规模下降9.31%。其中9月新发行108只绿色债券,规模共计993.37亿元,较去年同期发行只数增长12.50%,发行规模增长7.30%。”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1

图1: 2023年1-9月国内绿色债券发行情况

债券品种:“从债券品种类型分布来看,2023年9月,国内市场发行的绿色债券种类包括绿色资产支持证券(41只,156.79亿元)、绿色中期票据(20只,153.40亿元)、绿色金融债(5只,135.00亿元)、绿色公司债(23只,155.87亿元)、绿色短期融资券(3只,8.40亿元)、绿色企业债(1只,7.30亿元)、地方政府债(15只,376.61亿元).”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2

图2: 月度债券类型发行数量统计

债券发行场所:“从绿色债券发行场所来看,2023年9月,上交所共发行42只绿色债券,规模合计229.88亿元,发行只数占比近四成,规模占比超两成;银行间市场共发行53只绿色债券,规模合计715.08亿元,发行只数占比近五成,规模占比超七成;深交所发行绿色债券13只,规模48.41亿元。”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3

图3: 2023年9月国内不同债券发行场所发行占比情况

债券发行地区:“从绿色债券发行地区来看,2023年9月,发行规模排名前三的地区分别为山东省、北京和广东省,

分别发行绿色债券14只、5只和19只,规模分别为403.21亿元、93.67亿元和66.26亿元。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4

表1: 2023年9月国内不同地区绿色债券发行情况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5

2.二级市场

“2023年9月,国内市场共有519只绿色债券参与交易,月度现券交易规模为1440.64亿元,较8月环比参与交易只数下降4.42%、规模下降32.57%;较去年同期交易只数增长28.47%、规模增长5.12%。”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6

图4: 2023年1-9月国内绿色债券交易情况

3.其他ESG债券情况

“截至2023年9月末,国内市场已发行可持续挂钩债券80只,规模共计830.5亿元,其中2023年9月新发行1只可持续挂钩债券,规模共计10.00亿元。国内市场已发行转型债券和低碳转型相关债券46只,规模共计375.88亿元,其中2023年9月新发行3只低碳转型挂钩债券,规模22.00亿元。”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7

图5: 2023年9月国内其他ESG债券发行规模统计

二、绿色信贷

1.绿色信贷产品落地典型案例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8

(1)外资公募发行首只主动管理ESG债券基金

2023年9月,外资公募路博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获证监会批准,并于9月18日-12月18日对外发售。该基金投资于带有绿色标识的债券将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基金募集份额总额不少于2亿份,募集金额总额不少于2亿元。主要投向信用主要为AAA评级,隐含评级AA+及以上的相关标识。

(2)兴业银行兰州分行落地全国首笔“碳评+绿色供应链”模式创新业务

2023年9月绿色金融统计年献,兴业银行兰州分行成功引入了全国首创的“碳评+绿色供应链”模式创新业务,并向某区域电力公司放款161万元。该业务基于国网电力的稳定供应商,通过国网电商平台向该区域电力公司提供电力设备,以支持该地区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工作。根据国网发布的“双碳”贡献力减排量计算,预计该业务每年可减少144吨碳排放量。

(3)中国银行发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

2023年9月11日,中国银行发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由迪拜和卢森堡两家境外分行同步发行,规模合计8亿美元等值。其中,中国银行迪拜分行发行5亿美元SOFR浮息品种,卢森堡分行发行20亿元离岸人民币品种,期限均为3年。本次发行受到全球投资者广泛认可,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格绿色项目。

(4)全国首笔“蓝色+可持续发展挂钩”双标签贷款在青岛落地

2023年9月26日绿色金融统计年献,日照银行为青岛云路特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发放贷款1000万元,这是全国首笔“蓝色+可持续发展挂钩”双标签贷款。“蓝色金融”是金融机构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领域绿色金融统计年献,是指给予海洋经济创新支持、使海洋经济不断发展与优化、满足多元化涉海经济需求的可持续金融支持和服务。

(5)【专题文章】巴塞尔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监管与银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

气候相关风险因极端天气出现频率的增加与《巴黎协定》的全球共识而受到广泛关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22年发布《气候相关金融风险有效管理和监管原则》,指导银行和监管机构更好地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包括开展情景分析与压力测试。目前全球多地监管机构要求金融机构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且很可能越来越多的监管机构将参与其中。本文介绍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气候相关金融风险评估与管理方面的重点关注内容,简述了国内外部分金融监管机构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情况,进而判断现有的气候变化压力测试尚不能有效地识别与分析气候风险,尤其是对物理风险的识别与分析不够,气候变化相关数据不多,且模型的研发与验证不足。最后,本文建议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重视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特别需要重视房地产行业、仓储物流行业、电力密集行业等易受物理冲击的行业;建议金融机构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提升建模能力;建议多主体应合力服务气候变化之下金融市场的稳定性,研究机构和相关地理信息、气候数据第三方机构应夯实气候相关风险研究能力,建立系统全面的评估模型与评级方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衡量的数据挑战。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拟推动气候相关金融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asel on ,BCBS)于2022年6月发布了《气候相关金融风险有效管理和监管原则》(以下简称《原则》),其中包含了12项银行管理原则和6项银行监管原则,旨在帮助银行和监管机构更好地应对气候相关金融风险。BCBS表示《原则》的适用性需根据银行或监管机构的规模、复杂性和风险状况按比例调整。例如,在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方面,《原则》主要适用于大型国际银行以及巴塞尔委员会成员辖区内的监管机构和其他相关金融机构。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9

BCBS的银行管理原则涉及八个维度,阐释了银行如何充分考虑、科学评估、全面管理气候相关风险。一是充分考虑气候相关风险及其影响。在时间范围上,同时考虑短期与长期风险;在影响对象上,同时考虑对银行业务与运营环境的影响;在战略目标上,制定总体气候风险管理目标;在组织架构上,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参与内外部培训,并将气候相关的职责分配给特定的成员或委员会,以避免气候风险被忽视。二是科学评估气候相关风险的变化及影响。一方面,确保其内部报告系统能够监测气候相关的风险,定期对气候相关风险进行全面评估,为重要性设定明确的定义和阈值,并测算气候相关的风险对不同业务领域的影响,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另一方面,使用情景分析来评估自身气候风险策略,推算资金净流出或流动性减弱的可能性。三是全面管理气候相关风险。将气候相关风险的应对纳入整个组织的政策和程序: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确保在银行的风险偏好框架中明确界定和处理气候相关的风险;执行层应将气候相关风险纳入其三道防线的内部控制框架。其中,第一道防线下,工作人员应在客户入职、信贷申请流程、持续监测和与客户接触以及新产品或业务审批流程中评估气候相关的风险。在第二道防线中,初始评估应由银行内部的独立小组进行审查和质疑,而合规职能应确保遵守适用的规则和条例。第三道防线需要内部审计,以确保整体框架的质量。

BCBS的银行监管原则对监管机构的评估内容与自身能力提出建议。首先,监管机构应该评估银行识别和管理气候相关的风险的能力。例如,评估银行气候相关风险的战略制定、组织建设及政策框架情况。其次,监管机构应评估银行开展气候风险管理的范围及实际进展。例如,评估银行在信贷、市场、流动性、运营和其他类型的风险管理流程中嵌套气候相关风险因素的深度与广度,并核实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收到的与重大气候风险相关的内部报告的准确性与系统性。再次,监管机构应确保自身具备足够的专业能力与资源,能够使用适当范围的技术和工具对银行展开相关评估,并在结果与监管预期存在重大偏差的情况下采取适当的后续措施。最后,监管机构应考虑使用气候相关的风险情景分析来识别相关风险因素,具体包括:一是阐明其监管气候情景分析的具体目标;二是通过压力测试检测银行在可能的“极端”情境下的财务状况;三是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披露测试的结果。

多地推进气候相关风险的识别与测量的具体实践

多地通过气变压力测试衡量气候相关风险对辖区内金融机构的影响。据统计,全球累计已有约30家央行或监管机构开展或计划开展气变压力测试。部分央行或监管机构于2021至2022年间开展气变压力测试,并已公布结果。由表1可知,测试对象主要为银行,少数包含基金和保险机构,且欧央行测试对象的数量较大;风险类型被考虑得最多的是长期的转型风险,其次是物理风险等;测试结果通常表现为气变风险影响下的资本充足率下降、机构盈利能力减弱,且与转型时间存在相关性。在加拿大,低碳转型将对高碳行业甚至该国宏观经济带来重大影响。此外,美国、巴西、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韩国等经济体正在进行或计划推出气变压力测试。例如,巴西央行要求银行从2022年7月开始将干旱、洪水和森林火灾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风险纳入压力测试。

部分央行或监管机构持续加强气候相关风险的监管举措。一方面,部分监管机构已发布行政指引,规范辖区内金融机构气变风险治理实践。加拿大金融监管局( of the of , OSFI)于2023年3月发布了《气候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加拿大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将必须在2024年年底前进行气候相关风险的压力测试,并披露其气变风险管理计划的主要内容。同时,OSFI还在该指引中提及五项关键原则,包括金融机构应在评估资本流动性时考虑加拿大市场特有的严重但合理的气候相关压力情景。另一方面,部分央行或监管机构调整气变压力测试方法,以更好衡量金融机构的转型弹性。欧盟三大监管机构或将与欧洲中央银行、欧洲系统风险委员会(ESRB)合作,评估金融体系各公司和子行业抵御综合风险的能力及其传导效应,以分析整个系统的脆弱性。其中综合风险是指气候相关风险,以及其与普通金融风险结合后的不利宏观金融场景。

表2 部分已发布的气变压力测试结果

尽管多家央行或监管机构已积极推动气变风险评估与管理,但是尚需更充足的准备才能全面监测气变风险。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BIS)报告指出目前各国央行在其投资组合中使用或计划使用的气候相关风险的关键监测指标是ESG服务商的评分、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某些碳排放指标和压力测试等,且在气候情景假设、气候风险建模、可用数据获取、量化结果分析、披露标准可比性与一致性等方面均面临挑战。例如,均值-方差优化方法通常考虑的视界相对较短,这对充分捕捉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大、频率低)的尾部风险构成了挑战。MSCI的有关研究同样反映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建模能力、数据搜集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具体看来:一是建立评估不同行业气候风险的信贷模型对金融机构是极大挑战;二是风险归类方式仍存在差异——按行业或区域归类,还是按照碳排放强度对收入和风险敞口归类;三是气候相关风险冲击时间的不确定性与数据(历史数据、范围3排放数据、客户转型计划及其相关数据等)的缺乏影响了相关模型的科学性。

应对策略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气候相关风险的监管政策的实施力度与适用范围将进一步拓展,但短期内全面开展气变压力测试的条件并不成熟。对于我国市场主体而言,应采取以下举措应对监管政策调整、优化低碳转型进程:

一是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应重点关注物理风险的影响。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应研判极端天气的影响并研制应对方案,以避免巨大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例如,持续干旱导致的农产品损失、连日高温造成的员工补贴的增加、暴风雪引发的运营成本上涨等。从行业看,房地产行业、仓储物流行业、电力密集行业等受到物理冲击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有关资产及项目评估中应考虑相关要素。

二是金融机构应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建议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强化董事会、管理层与执行层对气候风险的认识,培养熟练处理ESG业务与绿色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提升应对气变行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专业性;建议深化气候金融等相关产品创新,在丰富现有防灾保险产品的基础上,推出更多贷款、债券、股权、基金等多种类型的创新型产品,以满足未来市场需求;建议强化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应用,完善气候相关风险模型,合理评估资产价值与风险敞口。

三是多主体应合力减缓甚至消除气候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冲击。政府机构应加强气候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推出场外衍生品、跨境清算指数等创新配套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活跃度;金融机构应优化资产配置,增强应对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的弹性,对标TCFD、ISSB等机构的标准完善ESG信息披露;实体企业(尤其是大型高碳行业企业)应主动发布转型战略,采用科学可信路径,适时披露转型实效;研究机构、评级机构与数据供应商等应夯实气候相关风险研究能力,建立系统全面的评估模型与评级方法,提供气变应对行动的数据与专业咨询服务。(作者: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张芳、冷奥旗)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10

三、碳交易动向

1.全国碳市场整体交易规模、金额、同比及环比变化情况分析

截至2023年9月末,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交易量28966.72万吨,累计交易金额万元。2023年9月,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交易量3557.52万吨,同比增长.01%,环比增长165.53%。交易金额.58万元,同比增长.21%,环比增长183.23%。交易均价65.74元/吨,同比增长11.99%,环比增长6.67%。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11

图6:全国碳市场2023年1-9月交易情况

2.分区域或分重点交易所,梳理分析区域碳市场交易规模、金额及变化情况

重点碳交易所:“从国内9个碳交易中心来看,2023年9月,交易量居于前三的碳交易所分别为:北京环境交易所碳交易量26.26万吨,交易金额3205.29万元;福建环境交易所碳交易量110.78万吨,交易金额2611.94万元;广东环境交易所碳交易量24.64万吨,交易金额1783.67万元。”

表3:全国碳交易所2023年9月交易情况

四、绿色要闻

1.《湿地公约》批准在深圳设立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

日内瓦当地时间2023年9月6日15时23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常委会第62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区域动议提案,标志着国际红树林中心正式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将通过建立开放包容、共建互利的红树林和滨海蓝碳生态系统国际合作机制,推动红树林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国际合作和联合行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

2.三部门联合发文指导北京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12

9月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北京地区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北京地区银行保险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建设的总体原则、具体形式、参考标准及支持措施等。

3.生态环境部与国家统计局合作碳排放统计核算

2023年9月25日,生态环境部与国家统计局在京签署关于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重点围绕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夯实碳排放强度等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数据、提升碳排放统计核算能力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支撑。

4.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

2023年9月2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绿色保险分类指引(2023年版)》。《分类指引》是保险业协会持续推进绿色保险研究的系统性成果,也是全球首个全面覆盖绿色保险产品、保险资金绿色投资、保险公司绿色运营的行业自律规范。

5.我国首笔盐沼碳汇交易项目签约

2023年9月26日上午,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腾讯公司完成蓝碳生态系统碳汇交易(江苏盐城滨海盐沼生态修复碳汇项目)签约仪式。这是我国首笔盐沼碳汇交易项目,标志着我国盐沼蓝碳交易“零的突破”,实现生态系统价值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先行示范作用。

6.首届非洲气候峰会成功召开

2023年9月4日,首届非洲气候峰会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此次峰会的主题为“推动绿色增长,为非洲和世界提供气候融资解决方案”。会议通过《非洲领导人关于气候变化的内罗毕宣言及行动呼吁》(《内罗毕宣言》),呼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携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敦促发达国家兑现相关的出资和技术援助承诺。

7.首个TNFD框架建议发布

2023年9月18日,首个TNFD披露框架建议发布,这意味着自然相关信息披露加速。TNFD工作组于2021年6月正式启动,其目标是通过制定与自然相关的披露框架,支持企业和金融机构更好的识别和管理自然相关的风险和机遇。TNFD披露框架包括与自然相关的披露的概念基础,一般要求,围绕治理、战略、风险和影响的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四大支柱形成的披露建议。

五、概况总结

本月绿色债券市场发行数量与规模环比下降,其中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中期票据、绿色公司债的发行规模相当,均不足地方政府债的1/2。与一级市场的表现相对应,本月绿色债券的月度现券交易数量与规模较8月双双下降,且规模下降幅度超30%,另可持续挂钩债券发行表现不佳,落后于低碳转型挂钩债券。本月9月份全国碳市场活跃度大增,主要体现在价格再创历史新高,CEA交易均价达65.74元/吨;市场交易持续火热,成交量倍增,其中北京环交所的交易量突破3200万元。

近期发布:【绿色金融分析月报】9月绿色债券市场降温 1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郑重声明:本网站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链接:https://www.lakalar.com/licai/100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