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经验:4.3 金融基本范畴-信用与信用体系(金融学)

经验:4.3 金融基本范畴-信用与信用体系(金融学)

一、信用概述 1、信用及其基本形态(一)信用的含义信用是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二)信用的基本形态:一种是实物借贷,另一种是货币借贷。

2、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一)私有制与信用私有制是信用产生的基础,产权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为信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产权作为信用体系和信用秩序的基础,在于追求产权必须以诚实履行信用并遵守市场秩序为前提,履行信用的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是否拥有产权。对产权的清晰界定、顺畅流转和严格保护,也是增强生产经营动力、稳定投资预期、规范投资和经营行为的基础条件。(二)信用,货币与金融范畴的形成 信用和货币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它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财富余缺的调剂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不同所有者之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媒介。尽管如此,在信用与货币之间一直存在密切的联系。而随着金属货币退出流通和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这种联系变得愈发密切。

经验:4.3 金融基本范畴-信用与信用体系(金融学) 1

3最古老的信用-高利贷(一)高利贷的特点利率极高,利率不稳定且差异极大。(二)高利贷之“高利”的原因高利贷之所以具有极高的利率,则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决定的:(1)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 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基本经济学规律,也同样适用于高利贷这一古老的信用形式。高利贷盛行时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低下,商品货币关系不其发达。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中,绝大多数普通民众都不会有多少积蓄以备不时之需。其抗风险能力非常差,在遭遇自然灾害或意外变故时,他们不得不通过借款来解决再生产乃至生存的问题。这也使得借贷需求非常普遍且具有极大的刚性,而能够用于借贷的实物和货币数量则非常短缺,借贷资财严重的供不应求,必然导致极高的利率。(2) 贷者的垄断地位 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卖方垄断市场中,贷方具有绝对话语权和定价权,而借方则处于毫无议价能力的弱势地位。极高的借贷利率也就成了非常自然的事情。(3)风险与成本的补偿 贷方都要面临着极高的本金无法偿还的风险,只有高利率才能补偿这种风险损失并有所盈利。同样由于这种高利率和高风险,高利贷者在收回债务本息时需要具有极强的威慑能力,他们通常需要出钱豢养众多彪悍的通债人员,而这会大大增加高利贷者的经营成本,而这一成本也会通过增加利息的方式转嫁给借款者。

二、信用形式

经验:4.3 金融基本范畴-信用与信用体系(金融学) 2

1、商业信用(一)商业信用及其特征 商业信用是指在工商企业之间买卖商品时,卖方以商品形式向买方提供的信用。赊销是商业信用中最典型的形式。商业信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商业信用在规模上存在局限性。其次,商业信用存在方向上的局限性。最后,商业信用在期限上也存在局限性。(二)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在商业信用中被广泛使用的表明买卖双方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是商业信用中卖方为保证自己对买方拥有债务索取权而保有的书面凭证。

2、银行信用(一)银行信用及其特征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在商业信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作为直接融资范畴的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属于间接融资的范畴,银行在其中扮演着信用中介的角色。与其他信用形式相比,银行信用具有三个突出特点:第一,银行信用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各部门暂时闲置的资金,银行通过吸收存款的方式将其积聚为巨额的可贷资金,银行的资金贷放因而可以达到非常大的规模。第二,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因此它可以独立于商品买卖活动,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第三,作为银行信用的存贷款在数量和期限上都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可以满足存贷款人在数量和期限上的多样化需求。(二)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的出现虽然先于银行信用,但其局限性使其难以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银行信用及其内在特性,则使其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首先,在资金提供规模方面。银行通过吸收存款汇集成的巨额货币资金,不仅能够满足小额资金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大额信贷资金的需要。其次,在信贷资全提供的方向性问题上,所有拥有闲余资金的主体都能够将其存入银行,所有需要资全的企业,只要符合信贷条件都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经验:4.3 金融基本范畴-信用与信用体系(金融学) 3

以银行为中介,资金供求双方被联系起来,他们完全不必受商业信用中上下游关系的限制,可以是毫不相干的企业或个人。最后,就银行信用的期限而言,银行吸收的存款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其贷款也是如此,既有长期贷款又有短期贷款。由于银行在存续期内储户不可能同时提取存款,再加上银行具有吸收短期存款,发放长期贷款的“续短为长”的功能,也使得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期限上的局限性。由于银行信用在资金提供规模,资金流向与范,借贷期限三个方面都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固有局限,因而也就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尽管相对于商业信用而言,银行信用具有诸多优势,但银行信用的发展却不会排斥商业信用。恰恰相反,银行信用通常与商业信用有着极密切的联系,前者通常是在后者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银行信用发展的初期,银行通常是通过办理商业票据贴现和抵押贷款。为商业汇票提供承兑服务等业务介入到商业信用领域的,此举不仅促进了商业信用的发展,也为银行信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是银行信贷业务独立发展目规模日趋庞大的今天,上述与商业信用密切相关的银行信用也仍然是银行最重要的核心业务之一。

3、国家信用(一)国家信用的含义国家信用是指政府作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政府作为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信用活动。(二)国家信用的形式 在现代社会,政府信用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和政府担保债券三种形式

4、消费信用 (一)消费信用及其主要形式 消费信用又称消费者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给消费者用于消费支出的一种信用形式。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消费品的供给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大量价格昂贵的耐用消费品逐步进入到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行列。对那些当前财富积累水平或收入水平不高的居民和家庭而言,往往很难在短期内靠自身的收入满足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的资全需要,而对兼有投资品和消费品双重属性的住房则更是如此。如果仅依靠居民当前的收入和财富积累水平全款购买。则只会有很少一部分居民和家庭具有购买能力,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会大幅下降。为提高居民部门对高价格耐用消费品的购买能力以及对住房的消费和投资能力,消费信贷应运而生信用和金融的联系,并已经发展成为提高居民部门当期消费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消费信用主要包括如下几种形式:赊销、分期付款、消费贷款。(二)消费信用的作用 (1)消费信用与宏观经济调节 消费信用是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调整消费信用的规模和投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消费需求的总量和结构,有利于市场供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2)消费信用与生命周期内的财务安排金融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对个人以及为家庭提供财务保障的核心成员而言,都会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即在生命周期内如何有效地进行财务安排。(3)消费信用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 其一,消费信用的过度发展,会倾向于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容易导致虚假需求,向生产者传递错误信息,导致某些消费品的生产盲目发展,严重时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和产品的大量积压。其二,过量发展消费信用很容易导致信用膨胀。其三、由于消费信用是对未来购买力的预支,如果消费信贷的借款人对未来预期收入发生严重的误判,则会使得借款人的债务负担过重,甚至会导致其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信用体系

经验:4.3 金融基本范畴-信用与信用体系(金融学) 4

1、市场经济与信用秩序 市场经济是以自由缔约和自由交易为基础的经济。在交易过程中,信用活动如影随形,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活动在作为经济交易媒介,促进资金合理有序流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一)信用秩序与市场运行成本 失信行为的出现信用和金融的联系,无论是蓄意赖账,还是由于出现意外而迫不得已的行为,都会影响信用关系的良性发展。当失信行为超过一定规模和范围时,则会导致信用秩序的混乱;失信行为持续。大量地存在信用和金融的联系,会大幅提高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正常的信用关系无法建立,正常的商业行为也因此受到阻滞。因此。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护信用的制度基础就变得至关重要。(二)信用状况与市场空间拓展 在信用秩序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都将诚信视为最大的美德,并将蓄意赖账视为最大的耻辱。商业交易中的卖方就能够放心地向买方提供信用,资金盈余方也收于向资金短缺者出让资金,从而有利于商业交易进行,也有利于市场范围和空间的拓展。而在一个信用秩序不佳、恶意赖账盛行的社会环境中,除非确有把握,卖方不敢向买方提供信用,资金盈余方也不敢贸然出借资金,商业交易的范围和活动空间将会非常狭小,甚至只能局限在相互熟知的狭小圈子或者狭小区域里,对市场空间的拓展造成极大的阻碍。

2、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信用秩序(一)诚信的冲击:信息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日前。在社会上存在这样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推进,我国商业交易中的欺诈现象日益严重。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用秩序的混乱。(二)产权制度与信用关系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究其本质是债权债务关系。而从信用关系发展的历史沿革来看。它又与私有产权制度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私有产权制度,也就不会出现经济学意义上的信用,也就不会产生债权债务关系。因此,要保持良好的信用秩序,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建立一整套严格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制度。(三)计划经济对信用关系的影响 计划经济作为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曾对我同国民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但其对信用关系的发展则具有相当负面的影响。(四)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信用秩序 人们通常认为,守信的社会基础是道德规范。

3、现代信用体系的构建 (一)信用制度信用制度是规范和约束社会信用活动和信用关系的行为规则。信用制度是构建信用体系的重要制度保障,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信用制度是指国家管理信用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广义的信用制度则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信用形式,信用工具及其流通方式。(二)信用体系构建的基础性保障道德规范仍然是信用系构建的重要基础,高效快捷的社会征信系统,是防止同一主体多次出现失信行为的利器,法律规范对失信行为的严厉制裁,是完备信用体系的终极制度保障。(三)信用机构体系信用中介机构、信用服务机构、信用管理机构(四)社会征信系统(1)信用档案系统(2)信用调查系统(3)信用评估系统(4)信用查询系统 (5)失信公示系统

郑重声明:本网站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链接:https://www.lakalar.com/licai/10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