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解决方案:推动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 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

解决方案:推动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 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十年来,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普惠金融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恰逢十周年这一关键节点,普惠金融发展又迎来重磅新政。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五年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实施意见》重点强调了六个方面内容,包括突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调聚焦重点领域、强调保险和资本市场的作用、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重视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建设、统筹发展与安全。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正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开始,普惠金融发展走过十年历程。在此十周年之际,国务院印发《实施意见》,作为新阶段普惠金融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未来五年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具体举措安排,对我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解决方案:推动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 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 1

普惠金融发展迈向新阶段

从首次被正式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再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研究部署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出台一系列货币信贷、财税政策和差异化监管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

十年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金融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银行机构网点覆盖97.9%的乡镇,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呈现“增量、扩面”的态势。截至2023年8月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67.7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55.0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7.4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约25%。

人民群众对金融服务满意度逐步提高,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更低。数据显示,2023年前8个月,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8%,较2017年累计下降3.1个百分点。金融科技的发展加速各类业务数字化转型,人民群众存款、取款、支付更方便、更快捷。保险机构聚焦重点群体,提供具有普惠性质的保险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和企业的风险保障需求。金融消费争议解决渠道进一步畅通,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风险防范意识逐步增强。

“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普惠金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继续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划》实施到期后,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有必要持续发力、补齐短板,构建高水平普惠金融体系。《实施意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普惠金融领域各项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实施意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围绕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等党中央工作部署,细化政策举措。《实施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

解决方案:推动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 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 2

董希淼表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事业的主要任务已经由“增量、扩面”转变为“提质”,表现形式已经从量的增加、面的扩大发展为质的提升。《实施意见》的出台可谓正当其时,将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迈上新台阶。

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

聚焦重点领域,《实施意见》强调,要推动重点领域信贷服务提质增效,着力加强对小微经营主体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中长期贷款投放。强化对民生领域的支持,丰富创业、助学等金融产品,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的服务。在普惠金融重点领域服务中融入绿色低碳发展目标。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破题需要多方发力,协同施策。《实施意见》提出了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工作目标和具体举措。前述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重点从三方面着力,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具体来看,一是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信贷投放、保险保障力度,拓宽直接融资渠道,提高小微企业服务覆盖面、可得性、便利度。优化小微金融业务规则,完善服务评价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完善可持续的服务模式,精准匹配服务需求。

二是加大重点领域小微企业支持力度。聚焦科技创新、专精特新、制造业、外贸等重点领域小微企业,倾斜金融资源,激发经营主体发展动能,促进产业升级和就业稳岗。构建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长效机制,推动政策和服务精准触达经营主体。

解决方案:推动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 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 3

三是提升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组织开展小微企业信贷质效提升系列行动,包括首贷拓展、信用贷提升和“伙伴银行”行动,面向无贷企业拓展金融服务,研发小额信用贷款产品,逐步建立“信贷+”的综合金融服务模式,使更多金融机构成为小微企业成长的伙伴。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差异化制度安排,适应各发展阶段、各类型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丰富服务小微企业的财产保险和服务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的人身保险产品,优化服务模式。

“下一步,商业银行应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优化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产品服务,进一步破解小微经营主体融资难题,为小微经营主体发展创造更好的金融环境。”董希淼重点建议,要全面落实好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容错纠错机制和尽职免责安排,加大对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有效激励,推动各类金融机构有能力、有意愿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使更多金融机构成为小微企业的成长伙伴。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因此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三农”领域,更好满足其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针对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有效实施,《实施意见》要求贯彻落实普惠金融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其中提到贯彻落实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文化繁荣、生态保护、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提高对农户、返乡入乡群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水平,有效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等新市民的金融需求贯彻落实普惠金融体系,持续增加首贷户等多项举措。

谈及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发力方向,前述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是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层次分明、优势互补、竞争合作的银行机构服务格局。深化银行机构内部专营机制建设,在涉农信贷审批、人员力量、信贷资源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倾斜。加强涉农领域信用风险管理。

二是保障重点领域金融投入。全力保障粮食领域信贷投入,锚定粮食生产、收储、流通、加工等重要环节,加强金融精准供给。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金融支持。强化对乡村产业发展、城乡融合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金融需求。强化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信贷支持。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重点支持县域优势特色产业。

三是推动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持续巩固提升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强化差异化监管,定期开展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加强结果运用。指导银行机构拓宽涉农主体融资抵质押物范围。推动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抵押、登记体制机制建设。结合乡村治理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农户信用档案覆盖面和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加强农村地区金融知识宣传普及。

“银行业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应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整治、农民增收等目标,通过服务模式创新、科技赋能、扩大开放、增加消费、促进就业等,促进形成乡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在采访中,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建议,应允许给予规模较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高的信贷额度,满足其大额生产经营信贷需求。此外,在银行业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还需发挥普惠金融降低贫困效应的直接作用机制,强化金融机构在环境、社会、治理(ESG)方面的引领作用,引导资金向绿色化、生态化的涉农项目倾斜。

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解决方案:推动建设高质量普惠金融体系 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可得性 4

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机遇,银行业机构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和信贷成本。

“近年来,我国总体上初步形成了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的数字普惠金融模式。”曾刚表示,银行业机构持续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不断完善特色数字金融产品体系、丰富特色场景应用,推出了一系列产品和解决方案。通过搭建物理网点、自助银行、便民服务点等线下网点和网上银行、移动银行等线上渠道组成的多元化、立体式的普惠金融服务渠道,大大提升了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此外,银行业机构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有效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实现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经营和管理,有效缓解银行业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时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值得关注的是,《实施意见》要求,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支持金融机构深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实现数字化转型,打造健康的数字普惠金融生态。同时强调将数字普惠金融全面纳入监管。

“发展普惠金融,如果仍然通过铺机构、拼人员等传统手段,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以满足金融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新需求。”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深化运用科技手段,进一步将普惠金融服务标准化、批量化,不断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借助小微担保体系建设和农村征信体系,探索适合小微和“三农”的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提升数字普惠金融领域风险防范能力。相关部门应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和完善多层次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并通过向金融机构提供更高效、低成本的金融基础设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在曾刚看来,数字普惠金融将持续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发展方向。他表示,银行业机构一方面要持续深化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提高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在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以谨慎的态度摸清各类新技术应用的潜在影响与风险,建立健全数据治理机制。此外,中小银行还需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和风控能力,加快自身数字化转型步伐,提升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

郑重声明:本网站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链接:https://www.lakalar.com/redian/107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