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事实:金融科技之风吹向B端,但未来“剩者”只有10%?

事实:金融科技之风吹向B端,但未来“剩者”只有10%?

事实:金融科技之风吹向B端,但未来“剩者”只有10%? 1

文|马嫡

来源|财经商评

金融科技市场正迎来一场新变局,也打响了新一**攻坚战。

9月6日至7日,全球金融科技峰会“2018朗迪中国峰会”在上海召开,不同于往届目光聚焦“关于企业自身金融科技能力的塑造”,“赋能B端”成为本届互联网金融平台和传统金融机构关注的核心议题。

与会期间,多位业内人士向财经商评表示,金融科技企业To**最大的市场空间在于服务城商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不过要实现真正的技术落地还面临很大挑战。随着各路玩家竞相涌入,市场鱼龙混杂也滋生了一些泡沫。未来2-3年可能会形成比较清晰的行业格局,最后仅有10%真正有技术输出能力的企业得以留存。

“刚上小学”or“已入中场”?

事实:金融科技之风吹向B端,但未来“剩者”只有10%? 2

金融科技,很大程度上是指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人工智能、机器深度学习等互联网尖端技术来进行金融服务的解决方案。

随着越来越多新金融公司开始讲起科技的“故事”,互联网金融To**业务俨然成为一条新赛道。以蚂蚁、腾讯、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品钛、等新金融技术服务商竞相“押注”, 一些P2P也发现了这个契机,开始了转型之路。

事实上,金融科技听起来是个新名词,但早在2004年之前,中国的金融行业就已经引入了这一概念。那么如今,我国的金融科技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这个问题听“千人”说起,恐怕得到的是“千面”的答案。

在融360、简普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叶大清看来,除了移动支付,中国金融科技大部分仍处在“刚读小学”的阶段。长远来看,十年或者二十年,中国金融科技大有可为。

乐信CEO肖文杰则认为,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已进入“中场战事”,“智慧金融”将成为必然选择。

捷越联合CRO金可冶对“中场”持相同观点,同时他直言,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比如有的企业刚刚开始进入这个行业,肯定说中国的金融科技是小孩子。而对于发展一定阶段有基础有实力的公司来说,再把它作为小孩子来比喻就不那么适宜了。

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b端,脱胎于“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在多数场景下,更类似于一种基础设施,在实际金融业务的后端,辅助银行等金融机构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业务效率。

事实:金融科技之风吹向B端,但未来“剩者”只有10%? 3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原有的传统金融模式已很难满足人们对金融服务日益增长的安全、便捷、智能的需求,使得银行在竞争、客户、技术等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

正因如此,给金融科技企业服务传统金融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契机。肖文杰表示,跑马圈地、粗放式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金融科技公司只有以创新技术为金融机构和用户创造价值,才能最终胜出。

有数据显示,中国48%的金融机构目前向金融科技公司购买服务,未来3-5年,68%的金融机构将增加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另据亿欧在朗迪峰会上发布的《金融科技公司服务银行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预计,2018年金融科技银行应用市场规模达到116亿元,2020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5亿元。2020-2025年,乐观估计市场规模为493亿元。

成本、竞争、盈利、监管成4大“拦路虎”

互联网时代一切商业模式的进步,都离不开新兴科技的驱动,金融科技更是如此。

“知易行难”,虽然金融科技赋能B端故事讲的风生水起,但能实现巨大价值的企业寥寥无几。财经商评了解到,在金融科技聚焦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同时,想要真正技术落地还面临着4大挑战:

一是成本问题。这里面的成本包括IT系统搭建、与银行系统对接兼容、服务运维成本以及挑选优质的复合型人才的成本等。这些也是阻碍金融科技公司业务起步的最大原因。

二是竞争在加剧。一方面,各路玩家看准市场纷纷抢滩金融科技,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在不断加强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是金融科技企业亟需破解的难题。

三是盈利模式有待探索。技术输出一度被认为是一项“费力不讨好”的业务,一些新金融机构虽然加大了科技投入但并未从中真正获利,横向来看,目前金融科技企业也较少实现规模性盈利。

四是监管的不确定性。金融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但有效的监管框架难以与时俱进,另外,按照监管的口径,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及战略管理、风险管理及其他有关信息科技核心竞争力的职能不得外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最大空间在服务城商行

前两年,提及金融科技,大家讨论的是,是否会对银行业务造成冲击。如今金融科技可以助力金融机构的智能化发展已经成为新的共识。

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转变观念,积极拥抱金融科技。一方面加快与金融科技企业合作购买服务,推动金融创新与变革,另一方面也在借鉴金融科技产业创新思路,自行研发创新金融技术及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多位业内人士对财经商评表示,未来金融科技企业最大的空间是在服务城商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

“工行在10年左右可能都没办法转型,但是在与金融科技加速融合的情况下,预计5年时间他们就可以探索出一条金融科技转型之路。”新新贷CIO张君祥对财经商评表示。

这一方面体现了金融科技在助力银行加速转型、降本增效上功不可没,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一些企业需要直面的现实情况。

张君祥认为,金融科技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未来空间较小。金融科技帮助他们做一些商业模式前期的探索,规避风险。而大型商业银行有资金、数据、客户等资源,只需要将这个事情整体看清楚之后再去做,这种合作对于金融科技企业来讲空间有限。不过对于与城商行、农信社级别的金融机构合作仍然处于窗口期,他们与金融科技互补性较强,想象空间更大。

在金可冶看来,中国有千余家城商行,他们相比五大行而言,自身安全运营、获客和风控能力较弱,需求很大但在短期内却不具备独立系统建造的能力,这就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契机。

向上金服CEO袁成龙则向财经商评提出了当前两大金融科技企业ToB可落地的发展方向——客户获取和数据应用。

“在获客上,银行机构根据网点获客相对传统,体验还是各方面的转化模型效果欠缺。在数据应用上。传统金融机构判定风险依赖于征信报告,而新金融机构在缺少征信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擅长多维度、弱变量判定金融风险,未来有很大空间。”袁成龙说。

业内:未来“剩者”或许仅有10%

根据亿欧报告,智能风控和银行云是两个市场规模非常大但银行采纳度还相对较低的应用场景,是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公司集中发力的市场。

在金可冶看来,未来在逐渐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构建体系化的智能风控,解决风控痛点,将成为金融科技企业前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在智能风控方面应加紧规划布局。

而银行云属于比较底层的基础架构互联网金融b端,当下,中国大型商业银行具有自建云平台的能力,中小型银行则需要依托大银行或者第三方云服务商来支撑云平台的运行。不过,我国当前有技术和资金实力可以提供这一技术的平台仍然凤毛麟角,代表产品有兴业数金的金融云服务、阿里云、腾讯云等。

随着各路玩家竞相涌入,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同时,从业者鱼龙混杂也滋生了不小的泡沫。物竞天择之下,这块市场未来会是一个什么局面?

张君祥认为,现在行业里有200多家ToB的金融科技机构,其中90%的企业并没有实际技术输出的能力。大概2-3年左右这块市场会形成清晰的格局,会有20家左右比较大的玩家产生,最后剩下的真正有技术输出能力的在10%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金融b端,金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些独立的金融科技服务商将目光不仅限于国内金融机构。

例如,品钛将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嵌入在线旅行、电子商务、线下零售、商业信贷等领域。合作伙伴包括小米、去哪儿、携程、唯品会等。

将金融科技输出到全球,深度参与各地区的金融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至今,已为美国、印尼、菲律宾等多地区金融机构提供了基于属地的定制化技术服务。

目前来看,科技赋能B端之路是一场攻坚战,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互联网经济发展风驰电掣的大环境下,不论是那些转型而来的金融科技企业还是始终通过技术输出服务金融生态的科技公司,可能都要准备更多的“武器”来适应未来的变局和挑战。只有经历过市场验证并能够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金融科技机构,才可能在未来行业发展过程中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郑重声明:本网站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版权声明: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0国际许可协议 [BY-NC-SA] 进行授权
文章链接:https://www.lakalar.com/redian/105697.html